西方意识到问题,乌克兰打向莫斯科的无人机,被中方禁令釜底抽薪
一段时间以来,乌克兰方面都在频繁使用无人机,对俄本土目标实施打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改变战局。可就在此时,西方军事界却给乌克兰方面泼了一盆冷水,指出了乌军无人机战术的缺陷。而这种不足与中国的无人机出口管制令,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资料图】
【乌克兰方面正在频繁使用无人机攻击莫斯科等地的俄方目标】
日前,有西方军事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乌克兰近期的无人机攻击,取得了一定地成效,甚至一度造成了俄首都莫斯科机场的停运,但从长远角度上看,这种无人机攻击,无法彻底改变战争的走向。
这是因为,在北约有意限制乌克兰对俄本土的进攻能力,避免战争进一步扩大化的情况下,乌克兰无法从北约国家拿到先进无人机,其自身的无人机产业,无力制造足够多的无人机,并深入俄罗斯境内,对有价值的俄方后方目标,展开打击。
从战场情况上看,西方得出这一结论确实有着一定的道理。
【在俄乌开战之初,乌克兰大量使用TB2无人机,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虽然在俄乌冲突之初,乌军的无人机使用比俄军要好,但随着战前从土耳其购入的TB-2无人机消耗殆尽,土方承诺支援建立的TB-2生产厂暂时也毫无踪影,乌军的无人机供应确实要靠自己。
目前,乌军主要使用的无人机主要有3种:一是苏联时代遗留的图141侦察无人机,在改装后作为自杀式无人机使用;二是一种名为UJ-22的多用途无人机,飞行距离约在800公里左右,可以投掷PRG7火箭弹、82毫米迫击炮弹等弹药;三是一种名为“海狸”的自杀式无人机,据称射程在1000公里左右,不久前莫斯科市区一处大楼遇袭,就是“海狸”的手笔。
【乌军大量使用的UJ-22多用途无人机,据称航程可达800公里】
换句话说,乌克兰虽然有可以攻击到莫斯科等俄境内关键地区的无人机,但都是自杀式无人机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多用途无人机,没有最适合执行这类任务的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
其攻击效果,也确实算不上多好,近期可以确定的主要战果,应该就是俄诺夫哥罗德地区的一架图22M3。反而是有不少无人机,在攻击过程中,被俄军防空部队击落。
可见,利用这种低技术含量的自产无人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打击俄境内目标,除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俄民众士气,对战局的影响有限。
【乌军无人机对俄纵深目标打击的主要战果,应该就是俄诺夫哥罗德地区的一架图22M3】
要想利用这种技术水平的无人机,从军事层面上取得突破,无疑就需要增加无人机数量,一次出动几十乃至上百架,展开饱和式攻击,强突俄军的防空网。
但正如西方军事界所说的那样,乌克兰方面现在没有能力制造足够多的无人机,展开大规模的饱和式攻击。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作为主要战场的乌克兰,确实已经没有了足够完备的军工体系,可以支撑这种无人机生产。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最新出台的无人机出口管制令,有着一定的关系。
【乌克兰自产的“海狸”自杀式无人机,据称航程可达1000公里】
首先,对于无力自产足够无人机的乌克兰来说,从国际市场上获得民用无人机,在改装后作为军用无人机使用,便成为了一个补充无人机数量的极佳方案。
而在中国在国际民用无人机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情况下,乌军此前确实没少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中国产的民用无人机,进行军事用途。其中不乏“云轮-5”等大中型的民用无人机。
乌军甚至曾一次出动了7架改装后的“云轮-5”无人机,对克里米亚地区展开空中打击。现在,中国出台了无人机出口管制令,限制了这种大中型无人机的出口,自然也让乌克兰失去了通过改造,解决自身无人机短缺难题的机会。
其次,虽然乌克兰方面没有公布UJ-22、“海狸”等自产无人机的具体配件来源,但从伊朗、俄罗斯的同类型军用无人机,都大量使用了从民用市场获得的中国产零部件上看,我们不能排除,乌方会有一部分零部件原本是中国制造。
【在俄乌冲突之中,交战双方其实都没少使用中国民用无人机】
而现在,中国的无人机出口管制令中,也包括了观测系统等可以用来生产军用无人机的关键零部件。在此情况下,乌方的无人机生产,因中国的管制而受到影响,是有一定可能的。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组建基金会帮助乌军筹款并寻找物资的乌克兰公众人物——普里图拉,就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基金会在更快地获取无人机组件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中间人作用,并提到了中国是“难题的关键部分”。
虽然普里图拉重点说的是中国民用无人机企业不再直接向俄乌出口无人机,但也不能排除,乌方希望通过采购中国零部件,推进其国产无人机的生产。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的无人机出口管制令,还没有正式开始实施,但从长远角度上看,这种对交战双方的同步限制,必然会对俄乌冲突造成深远影响,甚至为国际社会的劝和促谈,创造更加积极的条件。
关键词: